热点专题
 

辩证对待看书学练太极拳

世界太极拳网 2018-1-16 16:16:54

  前辈先贤对太极拳极虑精专,使太极拳有了很高的意义,而不是纯理论性的学问。理论性学问可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只要理解了,就算掌握了。而太极拳则是身体力行的技艺,语言、文字、图片都无法确切地记录身体力行的感觉。学过文学的人都知道,目前的文字是根本无法完全正确的表达人内心的各种微妙感受的,只能通过想象来体会,而且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又会有误差,十个人看同样的抒情文章,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有哪位拳师能把“真意”、“真松”写出来?太极拳的“沉中轻”是怎样的感觉?“劲顺气和”是怎样的感觉?“内外相合”与“周身一家”又是怎样的感觉?我想只有真正懂得太极拳之人在自己的心里清楚吧!这些感觉都是难以甚至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比如“掤势”、“掤劲”、“掤的技法”中“掤”的真义,要口述或用文字说得让太极拳初学者清楚明白,确实是难啊!所以,只能由明师对你言传身教,而且明师在引导你的时候还会不断的试探你是不是真正领悟到了这些感觉,以便随时帮你调整。

   太极拳初学者在三年内最好是不看老师指定以外的书和文章,老师叫练什么就练什么,叫怎么练就该怎么练,这样省事又长功。过了三年有小成以后,自已积累了相当的体悟再选择有关文章和书本阅读,待有了相应的分辨水平去看其他文章和书本就知道哪些东西对自已有用。

   如果在当地身边没有太极拳老师,又忙于工作抽不出时间去外地觅师学拳,那么,看书学练总比不看书比划的为好。对于太极拳初学者,看书学练太极拳,实在是积极行动的无奈之举,毕竟比不上明师的言传身教啊!在眼花缭乱的诸多拳书面前,挑选哪个拳家拳师编著的拳书去研读?这是个太极拳爱好者欲想看书学拳而遇到的实际问题。我认为:武功与技艺体现了著述人对太极拳有着较好的理解认识,那些身有真功又相对不保守之名家明师的看法就如同成功人士的做法一样,值得学习的权威性、少走弯路的可信度较高,这算是我的经验之谈吧。比如董英杰编著的《太极拳释义》、李雅轩太极拳遗著汇编的《杨氏太极拳诠真》、郑曼青编著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徐致一编著的《太极拳研究》、蒋玉堃编著的《杨式太极拳述真》、刘晚苍、刘石樵编著的《吴式太极拳架与推手》、顾留馨编著的《太极拳术》、王培生编著的《吴式太极拳诠真》、陈正雷编著的《陈氏太极拳械汇宗》等等,都是较好的拳书,表述清楚,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比较合适作为太极拳爱好者自学的教材。如能结合接近书中内容的视频动作讲解,自学效果则更好。对于初学者而言,不宜选读内容较深难懂的拳书,尤其是不宜选读有点神玄色彩的拳书。

   根据明师介绍的看书学拳方法和我对此的看法,把看书学习太极拳分为三个阶段,如下所述:

   一是准备阶段:书本上图解的技术动作,是按照太极拳图解法描述的,文字解说中使用术语较多。因此,欲照书本图解学习太极拳者,需先要学习太极拳图解的基本知识,学些基本太极拳术语,余功保编著的《中国太极拳辞典》一书,有助于学习太极拳基本知识与使用术语。然后,翻阅选学书籍的目录,看其中有无关于图解说明的内容,如有亦须先看懂。经过这番准备,再开始依书上的图解摹习动作,就容易了。

   二是摹习阶段:摹习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摹会一式,再摹下一式,不能贪多图快。摹习时,先看前一图和紧挨着的下一图。前一图是动作开始时的形象,下一图是动作终了时的形象。然后看标在前一图上的动态线,这些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由前一图形向过渡到下一图形象的肢体位移情况。看“动态线”时要看清是左手还是右手,是左脚还是右脚发生位移,看清位移的方向和路线。把拳照、图片和“动态线”看清楚后,再看文字解说,注意看清肢体位移的动作路线和行进方位,行进过程中肢体自身有无转旋,动作有无方向变化。有变向者,要记准变向的方位。此后,再按照图解顺序摹习动作。如果动作过于复杂,可以先摹习上肢或下肢动作;也可先摹习左侧肢体或右侧肢体动作。等各部动作单独摹习会了,再串联为完整动作。如果是与同伴一起习练太极拳,可以在看清图象和动态线后,由同伴读文字解说,自已按照图摹习。如无同伴帮助,也可将文字解说制成录音,替代同伴口读的作用。摹习时,还应注意由前一图至下一图,是否是一个完整动作。凡一个完整动作被分解为几图者,逐一摹习会后,要连贯一气地完成,中间不能有停顿。

   三是充实阶段 :摹习只学得了动作的外形,还需自学有关拳理,以理论指导运动实践,使动作做法符合所学拳术的技法原理,体现该套拳架应有的特点。比如杨澄甫宗师的定型拳架,其特点是:立身中正稳静安舒,拳架姿势开展大方,行拳走架速度均匀,一式一势虚实分明,周身圆活连贯,腰胯带动四肢,内外相合气势好,体用效果明显突出。一般方法是阅读有关专著,参阅同类文献,逐步积累太极拳知识,不断加深对太极拳的理解认识。

   直接看太极前辈留下的经典论述,免得被一知半解的所谓老师来误导,这也算是我的经验之谈吧。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歌》,《武禹襄拳论》、《李亦畲拳论》,都是宝贵的太极拳经典。杨澄甫的《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术十要》、《论太极推手》也是太极拳的重要论述。杨澄甫在《论太极推手》中说:“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 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 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若用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 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 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这样对太极拳推手的表述是多么的精妙啊!

   对于已被师傅领入门又有小成的练者来说,研练太极拳可以通过看书来博取各家各人太极之长,这样会有助于开阔自己的太极视野,有助于校正自己对于太极拳的认知,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练拳水平和技艺。有些名家、名师是包装吹捧出来的,对这些人写的文章和书本,不宜过于迷信哦!比如几年前有本讲解太极拳技击的书(隐去真实书名),该书目录标有“图解推手”和“图解技击”,作者所说的“图解技击”就是拆解诸如预备式、起势、揽雀尾、单鞭等等拳式的攻防用招,那样没有太极拳内涵技术的有招无术(术指意、气、劲、神等内功)动作能管多少用啊?老练家说:“有招有术的攻防动作方能实战”。就是南拳北腿的外家拳这样练法也不行啊!不知那个作者是对太极拳技击的浅知还是对名利的浮躁?作为太极拳技击教学,除了传授诸如虚领顶劲、松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沉胯、尾闾下垂、气沉丹田、开胯圆裆、六合劲(拧裹、钻翻、螺旋、崩炸、惊弹、抖擞)、八面支撑等太极拳内涵技术的练法与要领,还要教会你实战性手法的训练、眼部的训练、身法的训练、步伐的训练、耐力的训练、搏击警戒势的训练、搏击中呼吸的训练、打击能力和身体抗击打能力(比如杨氏太极拳中的“松紧功”)的训练。如果没有以上实战性的有效训练,那么他说的太极拳技击就是不切合实际的东西。

   修改补充于2017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