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西北杨式太极拳发展的奠基者 太极大家赵斌

世界太极拳网 2015-4-1 17:19:56

  2015年4月16日至20日,西安国际杨式太极拳联谊大会将举行。大会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交流、比赛,以及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太极名家赵斌诞辰110周年庆典等。

   赵斌为杨澄甫重要弟子,不仅在继承杨家纯正太极功夫方面贡献突出,更具有开阔性的思维与开创性精神,在推动太极拳普及、交流与发展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此我们特刊发赵斌之子,杨式太极名家赵幼斌先生的文章。以介绍、纪念这位杨式太极大家。

  

   一代太极名宿赵斌先生习武、传武传略——赵幼斌

   我的父亲赵斌老师,生于1906年4月2日,逝于1999年2月6日,享年93岁。他出生在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逝于西安寓所。原名赵武,字海元,号信心。

   我父亲的生母杨聪是杨兆元之长女(次女叫杨敏)。因杨兆元过世较早,我奶奶杨聪他们均由杨健侯夫妇照料。后来有了我父亲,因为他是杨家的第一个外孙,所以他的大外祖父杨少侯和三外祖父杨澄甫都把他视若亲孙。我父亲小时候多在三外祖父杨澄甫家住,可以说是在杨家的太极拳环境中长大的。听说他9岁之前就跟着大人们比比划划,上小学时,郝为真是他的老师,还把太极拳作为课程学习。1917~1918年,到北京住过一年(我父亲的叔父赵寿卿在北京),一边上学,一边跟杨澄甫学拳。父亲清楚地记得,那时第一个三佬娘(杨振铭之母)还在,她对我父亲说:“你以后就在这里,跟你三佬爷学拳教拳。”我父亲说:“我要学班超,投笔从戎。”后来回家上完永年师范,16岁(1921年)就离家从军投李明扬部,后由李明扬介绍到黄埔军校学习。永年县政府在1991年计划复建杨禄禅故居时,专门请我父亲回忆了他小时候在杨家居住的地址,并以他画的一幅草图为参考,修建了现在的杨禄禅故居。那时,我父亲在经济还不算富裕的情况下,出资一万元来支持这项工程。

   我父亲是在黄埔军校炮兵大队炮兵第一中队第六期毕业。当时黄埔军校的教务长是著名的张治中将军,我父亲改名赵斌还是他给改的。我父亲以前叫赵武,名如其人,脾气好斗,在永年时就喜欢打架,到了黄埔军校后,有一次为了骑马,他跟一个马夫打了起来,当时军校给他关了三天禁闭。后来教务长张治中将军就让我父亲把名字中的“武”字旁边加个“文”字,就变成了“斌”,意思就是希望他既学武又要学文,从此,我父亲就改名叫赵斌了。但他自在讲到这段历史时,总是开玩笑说自己是“不文不武”。

   1928年前后,我父亲从黄埔军校毕业到江浙沪地区驻防,是某迫击炮连连长。1929年,杨澄甫到杭州任浙江省国术馆教务长,并通过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兼国术馆馆长)为我父亲在浙江省政府谋了个闲职。有了这个便利条件,我父亲便与杨澄甫朝夕相处,继续学习拳艺,同学的还有杨澄甫的内侄张庆麟,父亲和张庆麟与杨澄甫同住一室,每日在西湖边一起练拳、推手。这段时间,工作清闲,我父亲可以集中精力习拳,由于功夫扎实,有时还帮着教拳。我父亲后来曾对我回忆过那段日子,他说:“那时三姥爷常说一句顺口溜——‘一遍不忘两遍熟,三遍四遍长功夫’,要我们每天至少连着练三遍,有时四遍。其实我们经常早三四遍,晚三四遍,开始腿痛,受不了,时间长了,习惯了,就好了。”在此期间,杨澄甫的夫人还在杭州为我父亲介绍了一个夫人(就是我哥哥小宾的母亲)。1934年,父亲离开浙江,到西北军杨虎城将军的第十七路军西安绥靖公署步兵训练班任战术教官,又在冯玉祥将军麾下独立第五旅任上校参谋长等职。抗战胜利后,父亲因不满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退出军界,定居西安。

  
1928年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照
1928年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照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安排我父亲做税务工作。1958年,父亲为集中精力传授太极拳,便毅然辞去公职,专事授拳,还担任了西安市武术协会委员。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早上四点起床,一路小跑至拳场授徒,从学者成千累万。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就是他亲手创建的。那是在1984年,当时的西安市武术协会主席刘侠僧曾是我父亲当年所在杨虎城部队培训班的学生,当时正跟他学习太极拳,两人关系很好。有一次在洗澡堂子里两个人聊起来,我正好在旁边,听刘侠僧说:“赵老,您教了这么多学生了,杨式太极拳这么好,现在国家形势好了,改革开放,你也成立一个协会,把太极拳进一步推广起来吧。”我父亲认为这个想法很好,就在当年11月正式成立了“西安永年杨氏太极学会”,并亲任会长。后来还兼任我姑夫傅钟文创办的上海永年太极拳社名誉会长和我三老舅杨振铎创办的山西省杨氏太极拳协会荣誉会长。

   尽管从学者众多,但我父亲1992年(时年82岁)才开门收徒,共有弟子34人,现在他们的名字都在赵斌太极网上,大部分是老学员,也有后来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学生。虽然是师徒、师生关系,但我父亲对他们完全是以挚友相待。因此,他的门生与我父亲的感情都很深,十分敬重我父亲的才艺和人品。

  
1930年赵斌(右)与杨澄甫(左)、张庆麟(中)在杭州合影
1930年赵斌(右)与杨澄甫(左)、张庆麟(中)在杭州合影


   父亲在传拳过程中,对学生是鼓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特别是对他早期的学生弟子,如王广麟、崔鸿培、张全安、路迪民等。他教导弟子说:“第一,对杨澄甫先师的太极拳必须老老实实地学,不得随意更改;第二,对学太极拳要有患‘相思病’的精神;第三,要注重理论研究,钻研太极拳理拳法;第四,不要出风头、好斗逞强。”说到患‘相思病’的精神,他经常引用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话来打比方:“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父亲的教诲,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弟子和学生们。他们也以自己的优异成绩向我父亲交出了令人欣慰的答卷。如崔鸿培、张全安等人,几十年学练不辍,多次代表省市参加全国比赛,获得许多拳、械、推手一至三名的好成绩,近年也晋升至中国武术六段。路迪民则在太极拳拳理拳法研究及太极拳源流探讨等方面卓有建树,1991年还参与了我父亲主笔的《杨氏太极拳正宗》一书的编写工作。

   我父亲不仅将杨澄甫先师传授的太极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门生,还为人们带来了健康。通过太极拳健身疗疾,以至治愈垂危不治之症者,不胜枚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藏族女弟子扎西的故事。扎西曾是全国劳动模范,后患有肺癌,来西安就医做了切除手术后身体很不好,更不能返回青藏高原工作,甚至对自己的生存都不抱希望了。当时正好我的一个学生叫王银铃的住在她隔壁,就建议她找我学学太极拳,看看效果怎样。记得是在1974年前后,当时她40多岁,拄着拐杖找到我家学拳。那时我在外干临时工,白天不在家,是我父亲接待的她。我父亲了解情况后就问她:“你是藏族人,会唱‘二郎山’吗?不会唱不要紧,来,跟我一起唱!”说着,我父亲就脚踏着地,手打着拍子,高亢地唱了起来。唱完后就对她说:“有病不要紧,只要不放在心上就好。医生该看就看,该吃就吃,该唱就唱,练太极拳对你只有好处,有百益而无一害,只要有信心就行”。我父亲这种豁达的思想、开朗的性格、乐观的处世态度,使扎西在精神上立即变得愉快起来,甚至深深影响了扎西的后半生。后来我父亲就开始耐心教她,她也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努力地学,几年下来,她的身体不仅逐渐康复,而且拳艺水平提高很快,并在1986年国家体委举办的全国首届太极拳剑比赛上取得了杨式太极拳银牌。后来她在咸阳成立了一个“咸阳杨氏太极拳学会” ,也从事太极拳的传播工作,弟子众多,成绩卓著。到今年,也已经74岁,却健康依照。

   我父亲16岁离开家乡永年后再未回去过,但他心里对家乡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1991年,永年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父亲因故没能参加,让我代表他出席。1993年第二届召开时,我父亲以贵宾身份参加,并出席了杨露禅故居落成剪彩仪式,这时他已87岁高龄,阔别家乡整整61年。1994年,他受弟子崔彦彬(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副秘书长)的邀请,在杨禄禅故居里专门为家乡人义务教拳半年多,深受乡亲们的欢迎和爱戴。他自己心情也十分轻松和愉快,自书诗一首,来表达他的心情:“少小立志离永年,半生戎马半教拳;老来还是故乡好,两袖清风归田园。”后来,他被河北永年中国国际太极拳联谊会评为“太极拳特级大师”,并授予“太极功勋”的荣誉称号。

   回顾我父亲太极的一生,可以说是青少年时期筑就了拳艺,以后就主要是为抗日救亡而奋战沙场的戎马生涯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从1958年起又专事授拳,一教就是四十多个年头,从未停歇,直至以93岁的高龄离开我们。如果谈他对杨式太极拳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继承了杨澄甫宗师所传杨式太极拳的打法和练法,为杨澄甫式太极拳的正脉承传做出了贡献。父亲和杨家既有亲缘关系,又有常年的密切来往。他与妹夫傅钟文及其胞弟傅宗元等前辈以及杨家后人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拳艺,还认真探讨如何将杨式太极拳更完整、准确地承传下去等问题。他晚年还著书立说,用他一生学习研究太极拳的心得体悟写出了《杨氏太极拳正宗》一书,还把他从杨澄甫那得来的《太极拳用法歌诀》手抄本首次收录于该书,使之成为一部传世之作(此书修订版《杨氏太极拳真传》2001年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他晚年还想继续写作《杨氏51式太极剑》一书,但由于年事已高,没有完成便离我们而去,只留下了部分遗稿(这部书稿后来由我完成,2004年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是奠鼎了西安杨式太极拳传播基地。父亲一生对太极拳有着执著的追求,他将从杨澄甫宗师那里学到太极拳艺尽心传播,并著书传世,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他数十年如一日,无论严寒酷暑,风雨霜露,都坚持教拳,从学者成千上万,使杨式太极拳在西北地区得到了发扬光大。特别是1984年,他创办了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使西安成为杨式太极拳在西北地区传播的一个重要基地。这个基地又为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培养了众多杰出的杨式太极拳师资人才,使杨式太极拳得以广泛传播。我父亲还经常鼓励弟子和学生们不仅要学好拳、练好拳,还要传好拳。西安交通大学太极拳协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杨氏太极拳学会、南开大学太极拳研究会,以及蚌埠、永年、石家庄等地的太极拳组织,都是这些弟子和学生在我父亲的鼓励之下、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创建发展起来的。

   三是为海峡两岸的太极拳交流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我父亲是黄埔军校六期毕业的,他当时的许多朋友和同学在1949年都到台湾去了,有的后来还当了空军司令,大部分都是很有地位的。父亲便以出身黄埔的有利条件,为海峡两岸的太极拳交流和祖国统一做了很多工作。他生前任陕西省黄埔同学会顾问和陕西省文史馆馆员。他经常跟台湾的同学故友互通信件,介绍大陆改革开放的成就。1991年,他在西安成功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杨式太极拳交流大会,当时有500多人参加,在当时规模是很大的了,陕西省的很多政要也参加了大会。这次大会有意定在中秋节,通过民间的拳艺交流,也促进了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四是他一生不仅将精湛的拳艺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而且以他高洁的品格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榜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有厚实的文史学养,对古诗文博闻强记,擅长书法,性格豁达乐观,安贫乐道与世无争,泛爱众而亲人,我父亲当年为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亲手书写了“恒专不骄”的四字箴言,这也是他一生学拳、传拳和为人处事的真实写照。

  
太极大家赵斌
太极大家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