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大雅风规 蜀道天成——陈龙骧谈李雅轩太极拳

世界太极拳网 2015-2-13 17:26:26

  在杨澄甫的弟子中,李雅轩是独具风范的一位。他不仅精于功技,在太极理法上也贡献卓著。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具有精妙的个性化体悟。拳势宏大开展,松柔飘逸。倾心传拳,开巴蜀太极一脉,并以川中为核心,辐射全国乃至世界。

   陈龙骧为其女婿,李雅轩拳脉当代代表性人物。

  

   杨门巨擘

   李雅轩是河北交河县人,生于1894年。当时,他的家乡武风盛行,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他,从小练就了一身好武功。1914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拜太极拳宗师杨澄甫为师。那时候,他刚好二十岁,杨澄甫当时比李雅轩大十一岁。

   李雅轩老师当时练功非常刻苦,每个动作都要潜心琢磨,做到形神兼备,经过千锤百炼,直到杨澄浦满意为止,所以得到杨澄浦的赞赏和器重。 

   1928年,杨澄甫受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之聘,赴南京国术馆任教务长。 这一年的冬天,李雅轩变卖家产,南下寻师。可是到了南京之后,才知道杨澄浦已经在一个月之前,就辞职去了杭州。这时候,李雅轩已经盘缠全都用光了,正在处于进退两难的时候。他知道了一个消息,南京国术馆招考教授班学员,全国武林高手云集南京,在200多名武林高手参赛竞争中,李雅轩老师以精湛的技艺,博得全场阵阵喝彩。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亲自下场和李雅轩老师握手,他以最好的成绩被国术馆录取。李雅轩老师在中央国术馆结识了不少天下豪杰。

   后来他凑够了盘缠,在1929年,李雅轩就到了杭州国术馆,寻访到杨澄浦,并担任了杭州国术馆太极拳主任教员,直到1934年。1933年,杨澄甫师受广东省府专程礼聘,到广东传播太极拳。1934年,南京组织太极拳社,李雅轩赴南京就任社长。1935年,南京国民体育学校成立武术社,李雅轩也担任社长。

   他和杨澄浦的关系非常亲密,从1914年拜师开始到杨澄甫1933年离开杭州受广东省政府受聘,这么多年李雅轩始终没有离开杨澄浦的左右,杨澄浦到广东去了不到一年多就去世了。当时,杭州国术馆“太极拳”的所有事宜,都是由李雅轩全权办理。

  

   蜀山开脉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1938年,他离开南京到了武汉,1939年,李雅轩经沙市、宜昌,到重庆。同年秋天,到成都。

   李雅轩人川以后,在成都北校场国民党军校任太极拳教官。同年12月,四川省省长王缵绪聘李雅轩为四川省体育会设计员。1944年,李雅轩被陆军大学聘为将官班太极拳教授,官阶少将级。1946年,李雅轩任国民党二十八军军官总队同上校教官。当时,教授的对象,是国民党将校一级的高级军官,有原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黄维、卫立煌等。

   进入四川之后,当时四川并没有太极拳这个拳种,李雅轩开始在蜀地川中传播太极,他以深厚的武德和高超的技艺,赢得了四川武术界的崇敬和赞赏,李雅轩是第一个把太极拳带入四川,四川才有“太极拳”这个拳种。

   李雅轩的杨式太极拳也是国家重要的支派,他传的杨式太极拳已经成了四川省非文化物质遗产。国家审批的时候就定名为“李雅轩太极拳”。

   李雅轩老师,身材魁梧,品格高尚,得到了杨澄浦老师的真传,在拳、剑、散手、推手,可以说是无一不精。李雅轩打拳的风格接近杨澄浦,2003年出版了《李雅轩太极拳》系列书,在台湾逸文出版社出版后,台湾武林同道赞叹:观李雅轩老师的拳架,气魄宏伟,舒展大方,有神威不可逼视之感。这是李雅轩老师大松大软,练法之独具的。

  
李雅轩太极拳架1
李雅轩太极拳架1


   李雅轩很重视拳架的锤炼,他要求学生,练太极要精,还要全面发展,不能浅尝则止,浮在表面。就算是一个没有练过武术的人,看过李雅轩老师的拳架,都会感受到一股油然而生的敬意。这是他内在气度的体现,这是多年太极修炼以后自然散发出的功夫气象。

   传统太极拳论讲述太极拳的高境界说:“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李雅轩的拳架正是这种境界的生动体现。 2014年的7月5号是李雅轩老师一百二十岁的诞辰,在纪念会上出了一本画册,当时台湾时中拳社的社长,为大会纪念会册题了一个词,“武林翘楚,杨式正脉。”推崇雅轩先生拳功拳架的精妙。

  
李雅轩太极拳架2
李雅轩太极拳架2


   在1953年的时候,全国第一届民族形式体育大会。他代表西南区参加大会,荣获优等奖。当时的报纸就评论说,他“气魄雄伟,舒展大方”。 1957年,他应邀参加全国武术比赛,担任裁判工作。李雅轩参加了这次比赛中后,当时国家体委有关方面有意将他留在北京,但他出于对四川的深厚感情和发展传统太极拳的责任感,还是回到了四川。一直扎根蜀川大地几十年。

   他长期默默无闻地传拳育人,不计名利。当时的社会青年根本就不知道李雅轩的太极拳,甚至都没有听说过。 真正当李雅轩传承的太极拳兴盛起来,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李雅轩老师已经去世了。

   庆幸的是李雅轩当年的研究资料都保存了下来,经过整理,李雅轩老师的太极随笔几十万字前些年终于出版了。 这本《李雅轩太极拳精论》成了几十万太极拳老师习拳指南,各太极拳流派的习练者都在认真研究,不论是陈式的、杨式的、还是吴式的。

  
李雅轩太极拳架
李雅轩太极拳架


   李雅轩老师非常的刚直,对任何事都是实事求是。在他的随笔中,对上一代人的功夫评价,他都有客观记录,包括陈氏、杨氏、吴氏、孙氏的,也包括对同辈师兄弟的功夫程度,董英杰、郑曼青、崔毅士、田兆麟等人。

   李雅轩老师在教拳的时候,对基本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练武术必须练基本功。为什么李雅轩老师在打拳的时候,气魄那么雄伟,是因为他的基本功好。有人评价李老师是:神威不可逼视。一站,满脸的正气。比如说,预备式的时候,李雅轩老师往那一站,头顶蓝天,脚踏清泉。这种气魄,通天彻地的感觉。

  
李雅轩太极拳势4
李雅轩太极拳势4


  

   松软大师

   李雅轩具有过的学识,他十分注重太极拳的研究,他保存下来杨式太极拳的资料,可以说是全国绝无仅有的。

   我们这个太极拳,讲究练神、练意、练气,该怎么练?李雅轩老师总结了:要练虚无的气势,神明的感应,莫测的变化。然后就是太极拳的发劲,劲发四梢,打得惊心动魄,这些都是李雅轩老师独特的东西。

   李雅轩老师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的随笔记录都是他自己亲身实践出来的,再记录下来,有依据,不空谈。

   李雅轩在太极理论上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大力倡导太极拳的”松软” 练法,提出“大松大软”。他说: “练功夫第一要紧是提起虚灵的神气来,一身的神气要充满,但又要收藏在内心不使外露锋芒,又要以灵机灌注,不能呆板,神气极稳,浑身是意。一定要在大松大软上,两臂如在掉下来一样沈甸甸重砣砣的一手一势去练,否则就练不出好的身势来。在练时,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舒舒畅畅的去用功,如长江大河之水滔滔的不绝之势”。 “无论练拳或推手,总要以脚下松沈稳固踏实为第一,否则一切全谈不到。千要紧,万要紧,是身势松软,脚下有根为最要紧”。“练功以松沈软弹为对,每练时要细细的思悟这个味道”,“练拳要空空的摸。空空的摸,才容易捉着拳意,万不可在手法上去找,盖太极拳是个虚无的,是灵通的,是个玄妙的,须空空的去找,不可以手法去找也。其妙处全在虚无,如用实质手法去找,必致愈找离太极拳愈远也。有形的功夫不是高手,无形无踪的功夫才是上乘”。

   李雅轩老师详细解说了松软练拳的功夫效果:“太极拳稳静松软着练功,可以练成五种功夫。第一,稳静松软着练拳,可以长灵机,练到蚊虫不能落,寸草不能粘。第二,松软着练拳,可以练成一身柔软,百折若无骨,无论对方如何来,我都能毫不抵抗的随机应变的给走化过去,干干净净地将其化掉,绝不拖泥带。第三,松着劲练挚,可以使脚下松沈稳固,腰腿上有弹性的力量,无论对方用多大的劲冲来,我可以柔动之力给其化掉,我的两脚是有根的,绝不会被冲动。第四,松软着练拳,可以有丹田的沉着之劲,可以无论在任何形势之下,我的气意始终是沉着的,绝不会使气意浮起。第五,松沉着劲练功,可以使胆力充实,无论在任何情形之下,我的心胆是坚强有力的,无论对方多么凶恶,我总有办法将其降伏的。我有沉着之心劲,有冷狠快准,入里透内之心劲,一定可以将其打服,将其摧毁”。

   每个阶段都有松软的具体练法,李雅轩都给出了系统的解析,如开始阶段,“在初练功时,一定要按规矩,每练必须顶起头来,拔起背来,蹋下肩去,垂下肘去,周身布满意思,五指贯上意思,气势充满布匀,日子久了,就可打下基础”。再进一步的练法,他说:“注意周身关节的放松放软,无论是腰膝或肩肘,甚至指节,腕节。脊骨的每一节部,都要以思想之力慢慢的将其松开了来,这步功夫不易作到,但如日子久了,以思想力慢慢灌输,是绝对可以作到的”。再深一步,“练功务要以腰脊为轴,带领着四肢而动,如感觉两臂、两手松软软沈甸甸的,才是练对了,在这个时候,两脚两腿是很柔弹的,很扎实的蹋在地面上。”“在练时要随时体会腰脊上的源动力,它是如何的劲带动,挑动着两臂两手而动转的。是柔劲,还要有弹力”。最高级阶段,“最上乘的练法,是练神,练意,练气,练虚无,不能死死的练筋骨肌肉为主也”。

   他还创造性地精辟解析了太极拳的力、劲、柔、软的相互关系和练习方法,他说:“太极拳也要有些基本的力量,但这种力量是柔的力量,而不是僵的硬力。有了基本上的力量,再有柔软,再有松沈,再有灵巧再有轻妙,这才够完全,如是脚下浮漂的,那就练不出实用的功夫来。有了基本上的力量,然后注意练灵感,一步一步的把灵感充实起来,然后在推手时才能作到蝇虫不落,寸草不粘的地步”,“太极挚的功夫,还不能死死的在沈劲上下功夫,因为有沈劲,只可是用于友谊的推手沾粘,如是用之于对付比斗,是非有蝇虫不落、寸草不粘,轻妙绝伦、变化神奇的功夫才行。所以说太极拳总要在轻灵变化,神气灵感等方面下功夫才对”,“练柔是初步的功夫,然这种初步的功夫的练法很要紧,因为柔是练筋骨上的力量的,这是根本上的东西,有了这种东西,然后才能练大松大软,以达到轻灵虚无等上层的功夫”。

   “如是再深进一步的练法,是找紧要,不宜在大伸大展找了,因为紧凑才能含蓄,才有收藏,才长内劲。松是紧凑的松,不是以放大、放长、放伸、放远叫松”。

   我从小随李雅轩老师学艺,至先师1976年逝世,二十年中,不曾离其左右,深知先师传授的“大松大软”练法所言不虚,且深信不疑。李雅轩老师气宇轩昂,体格雄壮,但出手轻妙无比,两臂松软如绵,与其较技者都深服其技,没有一个说其散手或推手是凭力大手硬而胜的。

   有的人对他所强调的”软” 有误解,其实他所说的” 软” 是彻底的松,是完全松下来以后,没有一点僵劲,实现太极拳的以柔克刚。他说“练太极拳,心里要平静舒适泰然,把气息调的舒舒服服的去练,不要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只是身心放松放稳放静就行了,如是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这是练外功拳的形态。练太极拳的人,看来只是平淡无奇,就是对的,如是满脸神气,满身劲头,这就错了,如这样就一辈子也找不着拳意,拳意不上手,是一辈子瞎糊闹”, “练太极拳主要是找拳意,如找着拳意就算人了门了,拳意如何找?在松软稳静上去找,放清醒,放灵感,放舒适去找,稳稳的,静静的,日子久了,拳意自会到了手上,如满身带劲的去硬找,必致愈找离拳意愈远,这句话很要紧,要好好相信,如不相信这句话,那就练不好拳了”。

   可见他的“大松大软”是要求以意练拳,从内心真正做到平和的行拳状态,达到“神行”的地步。

  

   承传正脉

   我是八岁跟李雅轩老师结缘的,他的家和我的家离得很近,小时候我的父亲经常跟李雅轩老师在一起。我的身体不是很好,所以,我父亲让我跟李雅轩老师学拳,1960年,12岁,我就开始参加比赛,拿了冠军。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就进场了,当了工人。后来生产停顿了,我就有更多的时间接触老师。所以,文化大革命可以说是中国的浩劫,但是对我来说学武术全在这十年。

   我真正对太极拳开悟以后,是在三十五岁,前面基本上都是练。随着太极拳的研究,功夫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增长,研究,是不一样的。

   我最近在检查拳,检查90年代的光盘,我自己的录像带。我是航天航空公司的,那是在公司,我办训练班的时候录的,那是四十多岁,比较年轻,体力好。当时觉得自己打的很好,后来五十多岁,再看以前的录像,随着时间的增长,感觉现在比那个时候更加好,又上了一个层次。后来六十多岁我退休,演练的时候,再一次录像。我就给我的学生说,我现在的神态只是和你们太老师的神态已经很接近了,但是还是差了一截。为什么说,艺无止境,其实都是一样的。

  
陈龙骧太极拳势
陈龙骧太极拳势


   在李雅轩老师的《精论》里面,写了很多重复的话。平时有一点感悟,都写上去。过几年之后,就会写许多重复的话。台湾的出版社在出版的时候,说重复的话能不能都删掉。我说,为什么删掉,这些都是精华。

   里面说太极拳要松,只不过一时间的体会,比另一个时间的体会,加深了。我在读它的时候,今年读的和明年读的,又不一样。理解不一样,理解一加深了,就知道自己的功夫,知道自己的拳。

   比如说预备式一站,先是以虚无的气势,什么是虚无的气势?看李雅轩的拳照,神威不可逼视,舒展大方,气魄雄伟。现在以科学的角度都可以划分出来。

   说到太极拳的神,李雅轩老师传下来的拳,有一百一十五式,要说简单吗?简单。但是这套拳,要练一辈子。如果一辈子,你没有得到好老师,你还在门外。

   太极拳是一种精气神的难度。

   为什么打太极拳每一天要有每一天的体会?关键是从内心感受去求。自己要认真练拳的时候不要放音乐,现在比赛场上要放音乐,表演场上要放音乐。音乐是要放给谁听的,观众。如果不放音乐,就觉得不好看。但是你自己修炼的时候,为什么要放音乐?因为他自己没有感悟的东西,他让音乐充满自己的大脑,这是练太极拳吗?你没法找太极拳内在的味道。

   现在还有些人练拳频繁换套路,一套腻了,学一套新的吧。这也是一个问题,不断套路的变化,增加新鲜感。多个套路的同练,增加运动量。最后,《春江花月夜》一放,出身汗,什么都没有。练传统太极拳的人,为什么不让外面有干扰。因为他在体会劲道,里面的趣味是无穷的。以前的杨式太极拳就是一套,一练就要练一辈子,哪个书法家有说把字写厌的?只有说没学好。

   我这辈子,不敢说是研究太极拳。我始终是在一个学习阶段,不断提高、不断攀登向上的过程。李雅轩老师那么好的功夫,还谦虚的说,自己只有杨澄浦老师的十分之一二。我们根本不能超越他,我们关键是要继承好。

   太极拳开始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现在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和我夫人李敏娣几十年来不懈地练拳、传拳,我们从来没有间断过。像有一些人练拳,成名以后就不练了,我们是几十年没有一天落下。我觉得,成名是身外的东西,拳练好了是自己的事情。作为既是李雅轩老师的家人又是他的学生,我们有责任将这一支的杨式正脉传承好,发扬好。

  
陈龙骧、李敏娣夫妇太极对剑
陈龙骧、李敏娣夫妇太极对剑


   [任何杂志、报纸、网站等媒体转载本网站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文转载自世界太极拳网(www.tjqworl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