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王海洲

世界太极拳网 2015-2-4 18:42:17

  
王海洲
王海洲


   王海洲,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大会评为十三太极名家之一。生于1945年2月9日,祖籍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从小喜爱武术,22岁拜其姑父赵堡太极传人张鸿道为师,习练赵堡太极拳和各种器械。1982年被温县体委武协评为拳师;1984年,被推荐担任温县武术协会常务理事、赵堡太极拳总会副会长兼总教练。

   简介

   1990年,1996年,1998年,三次赴广西南宁和严翰秀先生合作整理了《秘传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械合编》、《杜元化太极正宗考析》等专著。中国人民体育出版社中国音像部邀其主讲赵堡太极拳、剑、棍、刀、技击、散手、套路欣赏,并制作了6部VCD光盘教学片。从1992年以来,应各地武术团体邀请,受聘为中国武式太极拳顾问,河北省邯郸市武术研究会顾问,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理事、名誉理事长,中国永年太极拳学院总教练等,并被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大会评为十三太极名家之一。中国武当山拳法研究会顾问、中国武式太极拳社顾问、河北省邯郸市太极拳研究会顾问、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学院总教练、中国温省太极拳年会副秘书长、中国台湾赵堡太极拳研究协会技术顾问、中国温县赵堡太极拳总会副会长兼总教练等头衔。

   小传

   王海洲先生是河南省温县赵堡乡赵堡村人。他世居赵堡,现是温县拳师、温县武术协会常务事、赵堡乡太极拳总教练。

   赵堡太极拳,在中国武术界是个谜。中国目前流行最广的杨、陈、吴、武、孙式太极拳,有两式即武式和孙式都源于赵堡太极拳。1852年,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到赵堡向近代著名太极拳家陈清平学赵堡太极拳,据说只学了一个多月,回家后,根据老师的传授,创编了武式太极拳。武禹襄的外甥李亦畲把武式太极拳传给了同乡郝为真,郝为真再传给孙禄堂,孙禄堂结合形意、八卦拳创编了孙式太极拳。以后,武式和孙式太极拳在国内外流行甚广,但由于各种原因,赵堡太极拳在社会上未能广泛流传,致使人们知道得不多。虽然时至今天,各种宣传媒体寻赵堡太极拳的介绍和宣传不少,但对赵堡太极拳内部秘传的功架、练法、推手、器械、气功、点穴等,人们还是没有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这成了中国太极拳史上一个空白。

   王海洲先生是赵堡太极拳的一位传奇的人物,他得到赵堡太极拳的正宗传授,几十年苦练不辍,功力深厚,是赵堡太极拳的一位代表人物。多年来,他渴望让世人了解赵堡太极拳,产生了编著有关赵堡太极拳知识的书、让它流传到社会上去的想法,由此契机,笔者与他有了交往,同时对他的人生经历也有所了解。

   年轻时,他患病瘫在床上,张鸿道说:

   “ 你练太极拳吧,它能使你由弱变壮。”

   赵堡人有尚武的习惯。在旧中国,赵堡一带常有山东“响马”来袭,官兵与农民起义军也在此时有争战,当地的强人恶习徒也常常欺弱凌小。赵堡人为防身卫家保村,形成了练武的风气,产生过一代又一代的太极拳名师。名师传徒都是口授身传,这种遗风一直保存至今。

   王海洲小时即与村人一起练过太极拳,但只是一般地练练,没有很明确目的。22岁那年,不知什么原因,他患了坐骨神经痛,千方百计求医吃药,均无疗效,后来病情加重,卧床不起,他生活几乎失去了信心。

   王海洲有个远房姑父叫张鸿道,张鸿道原是赵堡人,解放前逃难迁居西安市居住。解放后,他每年都回赵堡老家探亲几次。

   张鸿道是位奇人。他从小嗜武。7岁那年,他一天上学经过西宁市解放路口,看见一位道士在卖艺,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钻进人堆里看道士耍弄十八般武艺、表演气功、卖药什么的。他对这信道士很崇拜,认为他的武功不得了,被迷住了。以后他不上学了,天天跟在道士身旁,帮道士做点事,并将家中的一些衣物偷偷拿出来送给道士。道士也很喜欢这个小孩,留他在身边。张鸿道家里人还以为他每天都去读书呢。

   道士要离开西安市回山了,他把张鸿道送给他的东西送还张家,对张鸿道父母说,他爱这个小孩,想把张鸿道带走,传他武功。家里人对张鸿道近来的一些表现才恍然大悟。张鸿道的情况被他的姑父郑伯英知道了。郑伯英是赵堡和式太极拳第三代传达人和庆喜的高徒,武功独步一时。在旧中国,曾在多次擂台赛中夺魁。他对道士说:“我出一个手,你能推动我,你可以把这小孩带去。”那道士暗暗称奇,但也不相信对方有如此功力,向前便用劲向郑伯英一手按去。一刹那间,那道士向后飞出丈余。就这样,张鸿道留在姑父身边,郑伯英开始传他太极功法。由于得到真传,张鸿道日练拳百遍,掌握了赵堡太极拳的真谛。据说,他伸出一个食指,让人拿,无人拿得住他。在他居住的西安市有“一指镇西安”之说。

   张鸿道回赵堡,听人说王海洲病了,就来看他。张鸿道见王海洲可怜巴巴地躲在床上,人瘦得不成样,沉呤了一会儿,对王海洲说:“你就练太极拳吧,太极拳能使你由弱变壮。”王海洲小时就与张鸿道相熟。知道他的太极功夫十分厉害,对他非常敬重。但自己已病成这样子,练太极拳能治得好吗?便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

   张鸿道把他从床上扶起来,叫他扎个马步,用两手扶着他的两手,嘴里说:“下蹲、下蹲……”蹲到一定低度,不能蹲了,满头大汗。张鸿道用脚向里一踩他的膝盖,他扑通一声整个人摔倒在地上,昏死了过去。张鸿道点了点头。

   原来,张鸿道看他两脚能不能练拳,练太极拳有没有前途。

   经过测试后,王海洲就跟张鸿道学起赵堡太极拳来。

   很奇怪,王海洲练了一个月太极拳,坐骨神经痛病明显好转,两个月后,病好了大半,6个月后,他的病全好了。王海洲心里高兴极了。

   练拳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有时他停一两天不练,身体就感到浑身不舒服,好像生命受到威胁一样,他不能不练拳,拳已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太极拳成了他的生命。

   他养成子时和五更练拳的习惯,功夫长得快。

   王海洲

   得到赵堡太极拳的正宗传授,功夫很快练到了身上,但意想不到的社会变化和家庭磨难使他有几次产生了不再练拳的念头。

   十年浩劫,太极拳领地也受波及。他亲眼看到赵堡一些老拳师被残酷地批斗,太极拳被称为“反动拳术”。赵堡当时不准传授太极拳,也不准练太极拳。他自己有点动摇了。

   他问自己,怎么办?是继续练下去,还是半途而废?不练,过去练出的功夫、花的心血白费了,身体说不定又会变坏。练嘛,又有一定的风险。经过反复的权衡思考,他认为,太极拳这一祖国的优秀拳种不能丢,赵堡人练拳的传统不能丢,不能让太极拳这一祖国瑰宝在自己这一代人手中失去。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改变练拳时间,在夜深人静寺偷偷练,不让人看见他练拳。

   他选择子时即晚上下班11时至凌晨1时和凌晨4时半到天蒙蒙亮这段时间练拳。农村的晚上,人们往往走家串门聊天。他一落黑就睡觉了。到了11时就起床,在房里或门前空地上练拳。到凌晨1时节又睡觉,4时半又准时起床,天拂晓有人走动就停练了。从“文革”期间开始,他20多年如一日坚持苦练,从未停过,虽然这两段时间练拳有时对工作、对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但这段时间练拳功夫长得快。

   在这段时间练拳,要吃很多苦,家庭也要为此做出很大的牺牲。但他不顾这些了,他要追求一种艺术,像许许多多成功者一样,此盈彼虚,此得彼失。他以超人的毅力和意志继续寻觅太极拳的真谛。

   但灾难又一次降临到他头上,他的爱人一病就是10年。10年来为治病几乎花完了他家全部的积蓄。俗话说,穷文富武。练武的人要有一定经济收入作后盾,而这些年,他家已一贫如洗。但贫贱不能移其志。他除了拼命干活养活全家六口人,仍坚持自练,访友探师。一切困难都难不倒他,都阻止不了他学拳练拳。他照样夜夜苦练不辍据说,赵堡太极拳有独特的效果,只要得到正宗的传授,按正规的练法去练拳,功夫会自然而然地达到身上。经过长时间的练拳,王海洲身体变得异常壮实,一个人拉一千斤煤车跑数百里不知苦和累,装满粮食的二百多斤麻包一提即上肩。过去那种病恹恹泊样子已影踪全无,内外功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赵堡人还不知道他是一个懂太极拳功夫的人,更不知道他已经具有很深功力了一次意外的事故,让人们知道了他的功夫。还是在“文革”期间,他与队里一位好朋友一起负责铡玉米杆沤肥。这位朋友在村里人称“大力士”,在军队里呆过多年,体重一百七八十斤,村里不少人摔跤都摔不过他。他俩铡玉米杆时互相轮换掌刀。那是在雪天劳动,开始是王海洲掌刀,“大力士”送玉米杆。天太冷,“大力士”手抓玉米杆冻得手青一片紫一片,“大力士”提出,让他掌刀。王海洲同意了。为了护手,王海洲用塑料胶包住手送杆,有时往刀下送杆多了一些,“大力士”铡不动,他又提出来让他送杆,王海洲掌刀。王海洲见他掌刀时间不长,不同意换。“大力士”自恃力大,用手拧住王海洲的耳朵,开玩笑地说:“你换不换?”王海洲说:“你不放手我动手了。”“大力士”以为王海洲无招,继续拧住王海洲的耳朵不放。王海洲出手如电,一把拿住“大力士”的手腕一拧,“大力士”的手腕“咔嚓”一声就断了。王海洲为此受到了领导的批评。他自己并不知自己有如此功力,更不料会产生这样不好的后果,当时无非想使对方松开手而已。

   访师友,广泛搜集散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