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中国太极“神技”是否只是传说

腾讯 2012-11-23 14:51:01

  2012年经梧太极传人闫芳在网络视频中大秀“太极神功”,一碰手就能“电”得对手上串下跳,隔山打牛令人连滚带爬,如此颠覆运动学常理的表演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撇开被证实为跳梁小丑般的拙劣表演之外,江湖中是否真有太极神功,太极拳中时常提到的“触人如放电”、“四两拨千斤”、“用意不用力就能打人”等从未在擂台出现过的神奇功法又是否真实存在?

   太极的松功中有“触人如放电,抬手能放人”的说法,这句话被闫芳之流夸张演绎为“摸电门”的表演。在实战中,“触人如放电”这句话的本身意思是在打击的接触点要打出脆劲和穿透力,如同电击般瞬间爆发,而不是摸着手不放就会上串下跳如同摸电门。

   太极拳强调放松,放松有利于肌肉的松紧切换,提升神经纤维的传递速度和肌肉纤维的收缩速度,同时太极拳中强调“意”“气”等概念也是为了提升肌肉纤维兴奋的同步化效率,这种快速由松到紧的过程会在刹那间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击到人身上就能导致“放电”般的打击效果。

   “四两拨千斤”是公认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中绵绵不绝、含而不发的缓慢动作总给人以轻柔的感觉。然而“四两”如何能克制千斤呢,在现代体育竞技比赛中力量始终是先决条件,职业拳击手无不有一身孔武有力的壮硕体格,就连倡导“以柔克刚”的奥运柔道冠军也都是体能和力量过人之辈。

   有人解释太极拳是依靠杠杆原理,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即便有杠杆的放大效应,人体骨骼的长度有限,从物理学角度来说需要多么长的杠杆能弥补四两和千斤之间的力量差距呢?同样崇尚杠杆原理的巴西柔术在擂台上多年实践证明,即便是拥有再好的技巧,一旦与对手力量存在过大的差距,技术也无用武之地。如今巴西柔术的冠军也都是肌肉型选手。

   事实上,太极宗师都是体格强壮之人,甚至很多都有外家拳和其他流派习练经历,比如太极大师孙禄堂曾习练过少林拳和形意拳,由刚劲入手最后转为柔劲。要战胜对手,没有力量是绝对不行的,这里的“四两”指的并非是本力的大小,而是用力上的灵巧,强调以打巧劲来制蛮力,“用意不用力”也是太极拳中谈的比较多的词汇,这也给很多“意念流”大师以发挥的空间。闫芳在无法推动外行人时就给自己找借口,说对方没有练习过太极拳,所以感受不到她的气和意念。

   对于太极拳,拳头的力量来自身体协调发力,就象鞭子的梢节并没有多少重量也无法主动发力,但当你正确的挥动鞭子时,每一节的力量都会传导到皮鞭的前梢,发挥出的可怕撞击力量。“不用力”指的是不乱用力,通过神经系统的指挥(用意),抑制与运动无关的肌肉纤维,提升不同类型肌肉纤维的协作程度,训练出一个高度协调有力的身体。

   轻功,是所有武学爱好者心向往之的绝学。原地腾空起跳、飞檐走壁、徒手攀岩,这些绝技确实存在,但并非传说中那么神乎其神。但并非传说中那么神乎其神。主要是通过调节自身的平衡控制力和腿部弹跳能力来达到目的。负重跳、蛙跳都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原理则跟跳高跳远类似,是通过长期练习达到目的的一种运动,普通人也可以做到,绝非遥不可及的神技。

   作为一项传统武术,太极糅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平时加以正确练习自然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但是如果将其神话,那么对于太极本身无疑是巨大的伤害,同时也会阻碍它在群众中的正常推广。

   没有哪种武术能像太极拳这样深深植根中国群众心中,每个清晨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公园之中,总能看到白衣飘飘习练太极拳的老人。在奥运宣传片中,优雅从容的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和运动,更被上升到一种中华精神的传承。但同时也没有任何武术像太极拳这样虽然习者无数,但却有如雾里看花,很少有人能将这种功夫运用到实战之中,擂台上不见太极神功,但江湖中却流传着太极神功的传说,一代又一代。